「面痛」定「牙痛」? – 三叉神經痛 -康力物理治療中心 麥俊豪 |
|||||||
甚麼是三叉神經? 三叉神經是人體的第五對腦神經,它是一條混合神經,也就是既含有運動神經又含有感覺神經。感覺部分收集來自面部和頭部的信息,運動部分則控制咀嚼肌和眼外肌。三叉神經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,它的運動部分從腦橋與腦橋臂交界處出腦,再併入下頜神經,一同經卵圓孔穿出顱部。而它的感覺部分的胞體組成位於顳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經節,三叉神經節又分出三條分支(這也就是它叫三叉神經的原因),第一分支為眼神經(Ophthalmic branch),第二分支為上頜神經(Maxillary branch),第三分支為下頜神經(Mandibular branch)。支配臉部、口腔、鼻腔的感覺和咀嚼肌的運動,並將頭部的感覺訊息傳送至大腦。 甚麼是三叉神經痛? 三叉神經痛,是表現於三叉神經 分支範圍內,反複出現之陣發性劇烈疼痛,在發作數周或數月後,常可自行緩解數月或數年。其疼痛部位僅限於三叉神經分布範圍,無感覺缺失等神經傳導功能障 礙,疼痛多突然發作,呈陣發生劇疼,疼痛時間短暫,可突然停止,發作時可引起患側之肌肉抽搐、流淚、流涎等。多發病于中年以上,40歲以上佔70-80%,而70歲以上又逐漸減少。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,兩者之比例為3:2。 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與症狀性兩種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因不明;症狀性可能為顱內腫瘤、炎症、血管畸形等病變直接刺激三叉神經所致。 三叉神經痛的徵狀 面部三叉神經區域內有電擊樣或分割樣劇痛,多為一側性,雙側受罹者在 5%以下。以三叉神經第二支(上頜支)受侵犯者最常見,其次為第三支(下頜支),第二、三支科研同時患病者亦常見。只侵犯第一支(眼支)者僅2~5%。三支同時長期受侵者少見,約為15%。雙側三叉神經痛多為兩側交替疼痛 兩側方面同時發作罕見。疼痛多呈陣發性,歷經數十秒或至一、二分鐘。一天發作數次至數十次。不發作時無疼痛感或僅麻脹感。若疼痛時,多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、流淚、流涎、結膜充血等,並在說話、進食、飲水、刷牙時也會突然發作。發作期之劇烈疼痛,有如刀割、火灼之感。病程初期發作較少,間隔期較長。在疲勞或緊張時發作較頻。隨病情進展,大都發作日益劇烈,緩解期日益縮短。 第一支(眼神經)受侵部位在眼周圍、眼球深部及前額,壓痛點在眶上切跡。第二支(上頜神經)疼痛的範圍包括上頜、頰部、上唇、上牙列及硬腭,壓痛點在眶下孔。第三支的範圍包括下頜、下牙列、下唇、舌及口腔粘膜,壓痛點在頦孔。三叉神經痛於數周或數月後緩解,持續數月或數年,隨年齡增加緩解期有變短的傾向。 約半數有異常敏感點,稱「板機點」。多位於面部某一小範圍內,如鼻翼旁、上唇、牙齦、眉弓等。說話、洗臉、吃飯、漱口、刷牙或輕觸板機點可誘發疼痛。這使學位病人難以進食,不能洗臉,拒絕刷牙,以致蓬首垢面,精神萎頓,面容消瘦。疼痛雖嚴重但神經系統中青檢查無異常。應與偏頭痛、舌咽神經痛、牙齒或鼻竇病變的疼痛鑒別。 症狀性三叉神經痛病例均可找到明確的病因,如三叉神經附近的腫瘤、三叉神經局部炎症等。體檢可發現長期三叉神經分佈區有感覺障礙。若第三支的運動纖維受侵犯,即出現咀嚼肌力弱萎縮。可合併其他顱神經症狀體徵。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雖然一般的三叉神經痛都可以透過服用藥物及做手術治療,可是當藥物治療失效及手術治療又存在一定風險的同時,物理治療將會是另一選擇。 本中心的物理治療師會採用 中西匯萃 的方法來治療三叉神經痛,為患者提供以下治療:
本中心的物理治療師發現針灸同時結合推拿,再輔以微電流治療,在緩解三叉神經痛有十分顯著的療效。另外治療師會教導患者在家中進行自我穴位按摩,務求使閣下在最短時間內復原。 三叉神經痛有可能是嚴重疾病(如顱內腫瘤)的徵兆,因此閣下如出現「面痛」、面部感覺異常或「牙痛」,應盡早求醫及接受適當治療!
|
|||||||
參考資料: 維基百科 (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三叉神經) 華夏經緯 (http://hk.huaxia.com/hxjk/cjjb/ttk/2008/04/919336.html) |